我院参与的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交流会圆满落幕:探索未来医学AI新方向
来源: | 作者: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医学检测标准工作组 | 发布时间: 2025-04-14 | 9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4月9日,一场题为“AI无界:医疗健康的数智化革命”的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交流会在上海CMEF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医学检测分会、国军标(北京)标准技术研究院、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委会主办,由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IVD创新转化工作组、任道启行、IVD同频、国药励展等多家单位承办的。汇聚了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深入的讨论与分享,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场254.jpg

会议现场








上午场:技术监管与产业实践并行






会议伊始,上午场主持人李娜研究员代表主办方和协办方对参会的专家学者及观众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会议议程。

首先,康熙雄教授以“人工智能监管国内外现状”为主题,剖析了中美欧AI立法的差异化路径。他指出,美国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而中国则强调“发展与安全并重”,通过多部门协同推动技术落地。康熙雄教授特别强调:“AI发展或如同癌细胞一样,需建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框架,平衡创新与风险,避免技术失控对医疗安全造成威胁。

康.jpg

康熙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教授)

随后,赵阳光主任聚焦AI医疗器械的法规与产业现状,透露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有100余款AI三类医疗器械获批,覆盖影像诊断、病理分析等领域。他提到,手术机器人、数字疗法(如抑郁症干预)、脑机接口正成为行业新风口,国家药监局正通过“监管沙盒”等机制加速创新产品上市。

赵阳光6.jpg

赵阳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大所生物科技部 副主任)

刘璐女士则以实战案例展示了AI大模型的医疗应用潜力。她指出,大模型不仅能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科研文献分析,还能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如影像+病理+基因)提升诊断精准度。“未来,医疗AI将向垂直领域深耕,构建‘知识库+大模型’的智能体生态。”她强调。

刘璐7.jpg

刘璐(数字和人工智能院 首席科学家)

  袁旭博士分享了医学实验室的AI赋能实践,通过智能助手“问问同检”实现报告自动化审核与知识库问答,并利用机器学习优化检测流程,降低人为误差。他提到,AI技术正推动医学实验室从“自动化”向“自驱动”转型。

袁旭8.jpg

袁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博士)

李欣女士则深入解析了DeepSeek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其通过MOE架构与多头注意力机制实现中文语义理解能力的跃升。同时指出,医疗AI需解决模型“幻觉”、数据隐私与算力依赖等挑战,未来将向垂直领域深化应用

李欣.jpg

李欣(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 副秘书长)

 刘清君教授以柔性电子传感器与可植入设备为切入点,展示了AI在健康管理中的创新应用。从实时监测心率、血糖的穿戴设备,到动态追踪胃肠道pH值的胶囊内镜,他描绘了“人体传感器网络”与居家康养结合的未来图景。

刘清君.jpg

刘清君(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教授)

最后,李娜研究员分享了医学标准化,特别是团体标准在医学AI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她指出当前医学AI面临数据孤岛、标准滞后及监管漏洞等挑战,建议构建技术发展与产业应用的正循环体系,以团体标准引领行业规范化发展

李娜1.jpg

李娜(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医学检测分会 研究员)






下午场:场景化创新应用与跨界碰撞






下午的议程更具跨界色彩。下午场的主持人姜傥教授指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技术进步是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大模型技术的进步,为医疗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1111265.jpg

姜傥(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授)

甄帅先生分享了支付宝健康平台的AI实践,包括智能报告解读、医保查询、用药咨询等功能,并透露其与浙江卫健委合作的“AI+医疗大数据”项目已覆盖超200种检验报告解读,大幅提升患者体验。

真帅6.jpg

甄帅(蚂蚁集团旗下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数字医疗业务 总监)

林旭麟先生从企业服务视角切入,提出“知识工作精益化”理念。他介绍,钉钉通过低代码工具和AI助手赋能医疗管理,例如帮助药企构建智能文献库、为医护人员设计培训机器人,将AI从“替代人力”转向“提升效率”

林旭麟5.jpg

林旭麟(钉钉战略客户部大健康团队 解决方案架构师)

刘涛先生分享了盘古大模型在药物研发与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如通过AI预测蛋白质结构加速新药筛选,并强调“算力普惠化”是医疗AI落地的关键。他透露,华为正联合医疗机构探索边缘计算与私有云部署,以解决医疗数据隐私难题。

刘涛57.jpg

刘涛(华为云医疗健康行业解决方案 总监)

陈锦先生以重症医学为切入点,展示了AI如何优化诊疗流程:智能中央监护系统可降低医护人员60%的工作负荷,肝移植数据库则助力器官分配标准化。“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让优质医疗资源触达更多基层患者。”他强调。

陈锦58.jpg

陈锦(迈瑞医疗 全球公共市场部首席专家)

李谡先生以AI智能移液器与自驱动实验室系统为案例,演示了科研流程的智能化革新,推动实验室从“劳动密集型”向“智能驱动型”转型。他坦言:“实验室智能化不是‘炫技’,而是通过单点突破推动科研范式革新。

李季9.jpg

李谡(术也科技 创始人)

最后,会议高潮来自专家沙龙环节,除了下午汇报嘉宾以外,还特别邀请了芯片专家程泰毅先生。专家们围绕“AI医疗的最后一公里:技术、场景与商业化三重奏”展开激烈的讨论:

  • 技术落地:需紧扣临床痛点,如基层医疗资源短缺、慢病管理效率低下,而非追求“炫技式创新”。

  • 数据困境:呼吁共建医疗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机构与科室间的“信息孤岛”。

  • 商业化路径:探索“按需付费”“保险支付”等模式,平衡社会价值与盈利需求。

  • 专家共识:AI将重塑医疗价值链,但需以患者为中心、以数据为基石、以合规为边界。

  • 康熙雄教授总结:“AI是医疗革新的催化剂,但需以‘人本需求’为核心。技术、场景、政策协同方能推动行业长远发展。”

1G260.jpg

专家沙龙

WechatIMG262.jpg

程泰毅 (芯驰科技CEO)






结语





本次大会不仅是对现有成果的一次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展望。正如姜傥教授结束总结所言,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它将重塑整个医疗行业的面貌;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技术一定会撑起一个小周期。让我们一起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为医疗健康行业带来的巨大变革,为人类带来更加高效、精准且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WechatIMG264.jpg

WechatIMG263.jpg

合照


来源:CMEF/网络报道